被吃了好多啊 我编辑一下
最近在新老工作的交接期 无聊之下把几个欧美游戏厂最近一个财年的财报都翻了翻
感觉有些东西还蛮有意思的 和大家分享一下
1、3A游戏成本
在这个时代谈单款3A游戏成本已经越来越失去意义了
更多是维持一条长期更新的产品线需要的研发成本 尤其是强调材料复用的UBI和强调年货的EA
还好有产品线简单的 CDPR 可以作为观察3A游戏成本非常好的切入点
我根据披露的数据估计了一下 巫师三单纯的开发成本在1亿兹罗提左右 宣传又花了2个多亿 整体差不多8500万美金
和股东会披露的总数据差不太多
到了2077 截止到19年底 纯开发成本已经接近4亿兹罗提 游戏还延期了 到时候可4.5-5亿兹罗提
宣发还没有大规模展开 按同类产品1亿美金算
整体的成本估计2亿美金起跳 5年时间 开发成本翻了快3倍。。
2、UBI的负债
这几个大厂大都是轻资产低负债运营了,财务都还比较健康。。。除了UBI
育碧这些年为了抵抗威望迪的收购几乎穷尽了各种融资手段
现在的负债情况在这几家里算非常沉重的
再加上这两年产品不给力,过的还是很辛苦
育碧在年报里强调将游戏内容分成可以重复使用的和不能重复使用的部分
强调通过重复使用的部分来降低游戏开发成本
这大概是我们这些年看到这么多育碧罐头的原因吧。。。
育碧也在最近的一些披露中反思这种开发模式 好几个3a都回炉延期了 希望能走出老路吧。。
毕竟如果两年的产品再不给力 可能要遇到大麻烦了。。
感觉有些东西还蛮有意思的 和大家分享一下
1、3A游戏成本
在这个时代谈单款3A游戏成本已经越来越失去意义了
更多是维持一条长期更新的产品线需要的研发成本 尤其是强调材料复用的UBI和强调年货的EA
还好有产品线简单的 CDPR 可以作为观察3A游戏成本非常好的切入点
我根据披露的数据估计了一下 巫师三单纯的开发成本在1亿兹罗提左右 宣传又花了2个多亿 整体差不多8500万美金
和股东会披露的总数据差不太多
到了2077 截止到19年底 纯开发成本已经接近4亿兹罗提 游戏还延期了 到时候可4.5-5亿兹罗提
宣发还没有大规模展开 按同类产品1亿美金算
整体的成本估计2亿美金起跳 5年时间 开发成本翻了快3倍。。
2、UBI的负债
这几个大厂大都是轻资产低负债运营了,财务都还比较健康。。。除了UBI
育碧这些年为了抵抗威望迪的收购几乎穷尽了各种融资手段
现在的负债情况在这几家里算非常沉重的
再加上这两年产品不给力,过的还是很辛苦
育碧在年报里强调将游戏内容分成可以重复使用的和不能重复使用的部分
强调通过重复使用的部分来降低游戏开发成本
这大概是我们这些年看到这么多育碧罐头的原因吧。。。
育碧也在最近的一些披露中反思这种开发模式 好几个3a都回炉延期了 希望能走出老路吧。。
毕竟如果两年的产品再不给力 可能要遇到大麻烦了。。
评论
育碧的负债非常不健康 股本构成里面有很多基金信托公司 还有安大略省的教师退休金计划 鹅厂等等 不过就算业绩下滑 鹅厂再帮一把呗 那就不知道是不是财务投资了
KING非常厉害的 欧美人最喜欢的三消游戏类型前十里面能见到三四款KING的作品
KING非常厉害的 欧美人最喜欢的三消游戏类型前十里面能见到三四款KING的作品
3、动视暴雪可以改名叫动视king了
说起不给力,暴雪的收入掉的也非常明显,财报里是说因为去年WOW没出新资料片
但显然别的产品不给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炉石收入下滑 怀旧服贡献有限 OW连看都很难在财报里看到
市场寄予厚望的OWL给暴雪带来的利润还非常有限
动视暴雪由三个主要由 动视(cod和代理)、暴雪、和King(candy crush的开发商)组成
暴雪已经从第一名掉到最后一名了 比动视少了快600M king少了400M美金
在这样下去动视暴雪可以改名动视KING了,。。。
说起不给力,暴雪的收入掉的也非常明显,财报里是说因为去年WOW没出新资料片
但显然别的产品不给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炉石收入下滑 怀旧服贡献有限 OW连看都很难在财报里看到
市场寄予厚望的OWL给暴雪带来的利润还非常有限
动视暴雪由三个主要由 动视(cod和代理)、暴雪、和King(candy crush的开发商)组成
暴雪已经从第一名掉到最后一名了 比动视少了快600M king少了400M美金
在这样下去动视暴雪可以改名动视KING了,。。。
4、“唯利试图”的EA
EA大概是欧美这几家里最“赤裸裸”的一家,财报里对游戏品质的内容谈到的很少
对“可预期收入”谈的很多 重点就是年货IP(FIFA)和成功IP的开发(星战) 疯狂挖掘游戏的内购潜力
内购和服务在公司收入的占比已经超过产品的一倍多了 最主要的就是UT 占了公司收入的25%多
EA在这条路上走得头也不回的走了一下去
EA大概是欧美这几家里最“赤裸裸”的一家,财报里对游戏品质的内容谈到的很少
对“可预期收入”谈的很多 重点就是年货IP(FIFA)和成功IP的开发(星战) 疯狂挖掘游戏的内购潜力
内购和服务在公司收入的占比已经超过产品的一倍多了 最主要的就是UT 占了公司收入的25%多
EA在这条路上走得头也不回的走了一下去
5、GTA系列的狂卖
Take2在很多方面都和EA有点像。。。除了他们有R星
GTA5 卖了1亿多套 全系列卖了快3亿套 发售这么多年还占了公司25%多的收入 无论层面上都是非常惊人的数字
PS4和XBOX加起来可能也就卖了不到1.5亿套
GTA5可能是人类历史上销售额最高的单一文化产品了。。。
相比之下 2.8亿的总成本简直不值一提
Take2在很多方面都和EA有点像。。。除了他们有R星
GTA5 卖了1亿多套 全系列卖了快3亿套 发售这么多年还占了公司25%多的收入 无论层面上都是非常惊人的数字
PS4和XBOX加起来可能也就卖了不到1.5亿套
GTA5可能是人类历史上销售额最高的单一文化产品了。。。
相比之下 2.8亿的总成本简直不值一提
6、PS4与xbox one
微软 好久不公布xboxone的实际销量了
这些游戏发行商的财报给了一个很好的侧面视角
来自PS4的收入普遍超过XBOX渠道的50%以上 多的甚至超过100% 这还都是欧美游戏厂
ps4的总销量保守估计也要超过50%以上
最近关于索尼次世代的新闻都不太好 希望年底能给我们一个惊喜吧~
微软 好久不公布xboxone的实际销量了
这些游戏发行商的财报给了一个很好的侧面视角
来自PS4的收入普遍超过XBOX渠道的50%以上 多的甚至超过100% 这还都是欧美游戏厂
ps4的总销量保守估计也要超过50%以上
最近关于索尼次世代的新闻都不太好 希望年底能给我们一个惊喜吧~
@shefan_0723chn 外包、授权金等等 就算没这些 你可以算算你说的那些费用 宣发成本肯定是大头 看看电影行业就知道了
@shefan_0723chn 从披露的内容来看最主要是工资 其次是外包出去的费用 主要是音乐美术这一些 还有就是 开发用的软硬件摊销 虽然感觉上没多少 但是现在开发周期这么长 一年一年积累下来也很多
@shefan_0723chn 普通游戏100人,人均年收入按150K(企业支出)算,就是15M一年,开发3年光人工就要45M$,这个还没有算后勤,硬件,场地,宣传,只是纯粹开发费用……事实上很多3A游戏开发人员都是200-300起跳的,开发时间也是5年起的,你说的这个成本就是大头啊
@jx1980_0gai 其实真正可怕的还是宣发费用 当然国内厂商另算 可以蹭...
@shefan_0723chn 外包,设备采购,差旅费,外景相关费用,乱七八糟太多了
@atfield0 以楼主说的CDPR的情况为例,2077开发成本4亿波兰币,巫师3成本是1亿,造成目前成本这么高的原因就是这几年他们自己给自己涨了3亿的工资呗,可以这么理解么
其实资本密集型的企业成本还可以看看,人力密集型的成本很难界定了。很多立项甚至是初步研发的项目取消掉,成本都摊进去了,算不准的
另外索尼任天堂微软也是,硬件和软件的会计确认主观性强,尤其是带有软硬件搭配的销售,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会所对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收入确认尺度,横向比较意义不大了。纵向看个同科目变动还可以。再加上合并层面和单体报表层面有很多关联交易的定价和无形资产的分配问题,减值和摊销这块就更麻烦了
游戏公司就看看收入就行了。收入还算有个统一的会计确认标准
不过说实话,游戏这行业市场给不了高估值还是有原因的,即使财报做的再好也改不了高风险的本质,又是轻资产,没什么债权融资的渠道
像现在这个世界形式,估计铁定开始会加速大吃小的
另外索尼任天堂微软也是,硬件和软件的会计确认主观性强,尤其是带有软硬件搭配的销售,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会所对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收入确认尺度,横向比较意义不大了。纵向看个同科目变动还可以。再加上合并层面和单体报表层面有很多关联交易的定价和无形资产的分配问题,减值和摊销这块就更麻烦了
游戏公司就看看收入就行了。收入还算有个统一的会计确认标准
不过说实话,游戏这行业市场给不了高估值还是有原因的,即使财报做的再好也改不了高风险的本质,又是轻资产,没什么债权融资的渠道
像现在这个世界形式,估计铁定开始会加速大吃小的
@nietzsonn 单纯就cdpr来说 奖金没有预提多少 大多是需要现金付出去的人员工资和奖金 现在cdpr的主要开发和销售工资有800多号人 每年工资是很大一笔钱
@shefan_0723chn 不考虑人员变动的吗,巫师三的开发团队加外包也只有两百多,到2077已经有四百多人了。
@shefan_0723chn 具体没有仔细分析 不过数量和规模的上升应该多过工资的上升
@evilfish_god 你说的很对 也就cpdr这种产品线异常简单还能有完整披露的公司能拿来比 其他的都只能具体公司具体分析
会计政策也是五花八门。。。。这个行业本质上还是高风险行业
不过这几家的市场表现这几年大都还不错 跑赢了所在市场的指数很多
会计政策也是五花八门。。。。这个行业本质上还是高风险行业
不过这几家的市场表现这几年大都还不错 跑赢了所在市场的指数很多
@atfield0 最近半年好是正常的,毕竟全球疫情摆在这儿,A股港股的游戏公司也是浮夸
估计明后年开始就够呛了
其实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游戏公司不是在跟游戏公司竞争,是在跟所有的消费产品抢用户的时间这块相对固定的蛋糕了
估计明后年开始就够呛了
其实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游戏公司不是在跟游戏公司竞争,是在跟所有的消费产品抢用户的时间这块相对固定的蛋糕了
@evilfish_god 欧美厂商在18年下半年之后还是挺稳健的 至于国内厂商炒不懂 都是概念……
@evilfish_god 股票的数据是按过去3-5年的表现为参照的 考虑到现在的疫情 还会更出色一些 相比其他的文化类产品 我是更看好游戏一些 过去五年全球平均13%的复合增长 至少数字上还是很不错的
@ubisoft3708 我是不太敢碰国内的游戏厂 手游页游收入国内造假起来太容易了 即使会计师非常尽职也不见得能够识别出来 尤其是A股这些乱七八糟的游戏厂
@ubisoft3708 我是不太敢碰国内的游戏厂 手游页游收入国内造假起来太容易了 即使会计师非常尽职也不见得能够识别出来 尤其是A股这些乱七八糟的游戏厂
@atfield0 国内炒不懂 欧美T2 EA AB其实都行 去看看T2的数据相当不错 至于EA和AB选一家就好 虽说我是育碧粉丝 但真不建议购入 财务状况和市场预期都不算优质……
回复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