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_sharp 其实中午看了你那句“我觉得能体会的那部分人自然能体会”之后我就不想再继续讨论了,但是我看你既然这样热情,一句话不说也不好。
看了你后来的回复,我认为你对“对象”一词的理解有欠缺。
之前我已经说过,“物件”不能完全表达OO中Object的含义。说得明确些,就是“物件”只能算Object的子集。“人”、“车”之类的可以算作“物件”,但是诸如“交易”等行为,以及“语言”等概念,一同归为“物件”是不妥当的。这是我不支持译Object为“物件”的理由。
至于为什么支持使用“对象”,是因为这里的“对象”是引用自逻辑学或者哲学术语,泛指一切被认知的事物。OO中的对象是类的实例,类具有自己的属性。这种关系与逻辑学中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一一对应的,逻辑学中,概念的“外延”指符合概念的全部对象,而“内涵”则是概念所拥有的属性。本身OO就是对现实的一种逻辑映射和抽象,翻译上采取逻辑学上对Object的翻译,在我看来很自然,反映了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
当然,逻辑学的Object还有诸如“客体”等译法,但我觉得如果译为“面向客体”,容易让人联想到有没有诸如“面向主体”这样的东西,有点节外生枝,不如“对象”。
传说中OO领域有一句格言叫Everything is an object.(万物皆对象),译成“万物皆物件”就不妥了。
当然我承认这个“对象”的出处比较偏,不容易被一般人理解,可能你也不会接受这种说法。但我觉得既然是翻译学术名词,做到准确严谨,反映学术意义应该是第一位的。以我的水平就只能解释到这里了,我希望这个话题就到此为止吧。
@slight_pef 正好相反,其实争论的焦点在于是“物件”还是“对象”。关于“面向”,一方面我觉得一般而言判断“面向”取什么含义并不困难啊:面向物质性存在的东西大多取“朝向”之意,面向抽象事物(比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多取“针对”、“注重”之意,而“对象”一词除了特定语境下的含义之外,算是个比较抽象(或者如你所说的“宽泛”)的概念。另一方面,不用“面向”,译作“对象导向”也没什么问题,我并不坚持一定用“面向”。
至于说“面向对象”不好理解,这点我承认,我当初学习的时候也是一脸懵逼啊。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对特定概念的理解方式不一样是再正常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