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网易。
我本人对游戏硬件其实没有多大兴趣,总觉得够用就行,能把游戏的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就知足了,再加上每一次主机的更新换代,大体就是在外观设计和性能优化这两块的用户体验上做文章,能做到三足鼎立这种程度的厂商,水平上也不可能说会差到哪去,每隔六七年来上那么一次推陈出新,大家的零部件订单恨不得都能跑到一个厂家那,所以对于硬件性能高低优劣的评判会比较迟钝,也就很少会去写一些相对比较硬核的内容。但PS3还是很值得一说,当时它搭载了一个外界看起来完全可以称得上颠覆产业的东西,就是蓝光,现在几乎全世界都在用它。
以前的CD,DVD都是红光,光盘表面你摸起来感觉很光滑,其实里面有密密麻麻肉眼看不到的坑,凸凹代表了二进制的0和1,靠红光的波长走坑来读数据。理论上物理坑距可以无限密集,但色光不替换就会一滑而过,治标不治本,还是达不到精细化目的。后来蓝光技术慢慢成熟,波长比红光更短,能读取到更细密的坑,就代替了红光,跟着容量迅速翻倍,以25G为一个单元层逐层递增,PS4搭载的还是蓝光光碟,《GTA5》的容量恨不得要用四层来装,但都没问题,因为一旦基础原理定下来,后面自然又会滚入到不断优化升级的阶段。在这之前,整个电视游戏产业还没拉开高清序幕,PS3率先接入蓝光和HDMI的制式,等于在处理器几何倍数疯长的同时,为数据的存储、读取和呈现上提供了强劲的后勤保障,影音效果的表现上破天荒迈出一大步的同时,也是背后光学存储应用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当时索尼的蓝光光碟在市面上有一个强劲对手,就是东芝的HD-DVD,两者本身不兼容。HD-DVD是从DVD沿革下来的,换代时厂家不用更换设备就能直接投入生产,而且它的原理和蓝光(BD)一样,只不过坑距要稍微大一点,单层装载15个G,差距不是太离谱,现在很多蓝光光碟的游戏也装不满,顶多是为DLC预留空间,并且HD-DVD正好也符合当时国际联盟组织DVD Forum的标准,所以一开始呼声相当高,另外PS3这边开始的销售量也不太好,蓝光和HDMI格式的递交审核上被卡了整整一年,再加上大家觉得突然来了个新东西,感觉挺悬,媒体几乎一片唱衰,说好端端一个PS2开创的盛世基业,被败家子就这么一下整没了,当时整个市场都认为索尼前途渺茫。
那索尼最后是怎么打败强敌的呢?早先索尼在涉足影视广播行业时,是以设备供应商的身份插足进来的,为了解决电视人从拍摄到导出片子的整个过程中转格式的麻烦,特意研发了一套叫Betacam的制式,提供给美国的电视台。但同时另外一个巨头松下也有自己的一套制式叫M2,松下当时非常强大,已经把触手伸向了很多影音播放的专业设备上。后来索尼实在掐不过就想了个招,说既然在销售和公关层面拼得你死我活,我倒不如把全世界最大的电视台买过来,买过来他们不就会用我的制式了嘛,他们一用,那其他的小电视台要买片播,不就会跟着用了吗?于是索尼一鼓作气就把当时全球最大的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给买了,连带又收购了哥伦比亚制片厂和哥伦比亚唱片,后来又把即将面临破产的,当时号称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的米高梅纳入麾下,一个靠卖设备的企业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文化集团,他自己成了一个好莱坞巨头。
这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跟PS3的情况一样,当时很多媒体人都说索尼疯了,但没多久所有人大跌眼镜,发现所有的电视台都开始用Betacam,用起了索尼的机子。索尼用Betacam非常精准地卡住了电影电视产业这条生命线,就这么一下,松下被彻底打垮退出竞争舞台,索尼靠花血本换来了Betacam的普及。这次蓝光和HD-DVD的较量基本也是一个路数,只不过松下变成了东芝,索尼推广蓝光,自然它旗下的影视广播的子品牌都会用这套规格。华纳兄弟最开始还力挺HD-DVD,后来看到身边的米高梅,索尼影业,新干线,包括新闻集团的二十世纪福克斯都开始用蓝光,担心说我的片子设备不兼容怎么办,最后只能妥协。就这样,借着自己的制式称霸全球影业的余热效应,蓝光在影视产业一举夺魁,因为碟片用到最多还是影片播放,这一下就覆盖了一大半。
剩下的就是科技行业巨头。跟之前Betacam有点不同的是,电影行业是个孤岛,几乎全部集中在好莱坞,而蓝光要吃掉的不光是文化产业,还有大批的科技巨头,但好在全世界的科技企业几乎一半都在日本,像日立,JVC,三洋,佳能这些,大多属于日本的六大财团,旗下的企业都是靠环形持股的方式共生死,索尼自己就属于三井财团,于是先搞定它自己的组织,剩下的建个协会,说蛋糕一起吃,希望大家都来支持,但问题是国外这块怎么办,你不能说一口把苹果吃了,把飞利浦,LG吃了,做到这种程度肯定没办法了,最后这一点才去花代价公关。要换算成Betacam时代的物价,这次蓝光攻城略地的成本要比前一次低得多,可以说完全是前一波高明的战略决策带来的长尾效应,所以能打败HD-DVD也是必然,毕竟有地儿才能任性。
另一边PS3靠着独占后期发力,其实站在软件商这个角度,所有的游戏公司的自然心态都是向着MUL这条路看齐,毕竟跨平台就意味着能够卖出更多软体,于是索尼故技重施,买下这些有创造力但规模不太大的厂商,像顽皮狗,圣莫妮卡这些,靠着文化产业的核辐射最终反超XBOX360,等于蓝光机器一下多了近一亿台,力克HD-DVD。我觉得国内商家可以借鉴下索尼这个套路,索尼在这一点上玩得非常溜,它不是那种简单的生产个商品就拿去卖,而是把自己最终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今天全世界的玩家一提到XBOX,不自觉归类成老美的玩具,一看到任天堂就会认为是日本的传统企业,拧巴的日本牌子,一个宁死不屈的顽固派,但提到索尼,很多人都感觉像个国际品牌,好像哪儿都有它的影子,还挺包容,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最后吐个小槽。以前受到机能的局限,主要拼的还是剧情,高清时代一来,人们更多开始依赖优秀的画面和音效,更强调氛围感,按道理说有了这两样的加固,剧情的代入感上应该会更强,但实际再回过头离远点看,好像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貌似还有点开倒车的迹象。在之前,也就是个17,21吋的彩电,4:3的渣画,音效也没说好到哪儿去,但大家依然还是会感动,会对角色的境遇津津乐道,到了今天,尺寸翻了倍,高清特效满屏飞,人物愈发立体饱满,但那份触动内心的感觉却不见了,不知道是哪儿出了毛病。可能以前精力比金钱多,大家就拼命想想想,如今倒过来,就成了买买买。
文/品游师(微信公号:gamewhy2015,一个喜欢写作文的游戏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