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网易。
1962年的12月10日,桂正和出生。之前我讲过一期游素兰,九十年代的台漫拓荒者,陪伴一大批女生走过美好的初中时光。当时在国内,游素兰比桂正和进来要早一点,直到高中桂正和的漫画才真正开始火,尤其是高一,当时还没分科,大家还没那种象牙塔的意识,再加上我家是在一小镇,学生就那么多,所以升高中时很多曾经初中同校的人又被分到一班,大家一看还挺脸熟,说你就那个爱看漫画的谁谁谁,结果嘻嘻哈哈又凑到一块,还包括不少女生。

应该这么说,到高中时,感觉所有的漫画像换了一批,最早是《画王》,那种16开的,跟英语课本那么大,后来到《圣斗士》、《阿拉蕾》、《JOJO》这些,变成32开,开始真正的一本书只讲一个故事,接着再劈一刀,变成64开,高中时最流行的就是这个版本,因为更便于装屁股兜和藏课本后面,传阅的隐蔽性就更强,人群的覆盖自然开始飙升。可能也正是这种口袋规格的流行才揭开了漫画的黄金时代,接着《灌篮高手》、《金田一》、《城市猎人》百花齐放,甚至像《天使禁猟区》、《木偶师左近》这种个性口味的都成了大白菜,一套接一套,大家都看疯了,高一一整年可以说完全没有学术之风,漫画倒是蔚然成风。
当时漫画流行到什么程度?就连桂正和的《I’S》都跑到女生抽屉里了,这事说起来还挺逗,桂正和的作品你一看就是那种典型的少年漫画,虽然带点色儿,但还是在一本正经讲故事,但这已经很不得了了,因为之前的都没色儿,顶多也就《城市猎人》那种程度。

尤其是他的封面,像《电影少女》和《I’S》这些,跟之前那些花花绿绿一大片不一样,就一全白,烙一妹纸在上面,望着你浅笑嫣然,有的甚至包得跟粽子似的,无论你怎么看也不会跟色情联系到一块,永远都是那种干净简洁的小清新,深藏不露,结果骗倒一大票人,包括女生,女生一看,哇!好写实!好美!结果一翻……八成也是看进去了,以致于后来这妹纸上课偷偷看,被老师发现要没收,死活硬是不肯交出来,我想这要是其他什么漫画,估计立马就束手就擒了,但这个绝对不行,对于当时连生理卫生课都要犹抱琵琶的这样一个整体大环境,更何况是一女生,所以特能理解。
后来这事发展得有点过了,就是这女生最后还被拉到了政教处,扣了个顶撞班主任的帽子,当时我们有几个很严重的处分,一个是打架和偷窃,直接被开除,再就是谈恋爱,谈恋爱是要叫双方家长的来学校的,比开除还丢脸。后来据说幸亏她认错态度好,否则连过程都要给兜出来,给一个看“黄色书籍”的罪名,估计都直接没脸了。今天想起来,这事还挺奇怪,在那样一个青涩而美好的年代,包括大家聊的话题,看的那些书,跟今天比起来,像《I’S》里面俩主角那种暗恋的小害羞,包括《电影少女》,看到小爱最后那样奋不顾身,眼泪恨不得都下来了,什么黄书能让你看到哭的?我一直觉得这不光是学校的问题。

桂正和属于那种少有的写实派,桂正和是整个日本漫画界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他开创了一种流派,就是写实派,有很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学过美术的人知道,一看他的画风,就知道他的素描功底有多扎实。在这之前,我一直认为所谓的漫画,就是那种眼睛可以占到半边脸,嘴巴一条线,鼻子甚至可以没有那种,结果他一上来,唰一下完全颠覆了传统,包括他对人物表情的处理,登峰造极。
我看到贴吧还有人专门分析了《I’S》里面角色表情的帖子,说这里留白,但你看伊织其实在偷看男主,眉头微皱,不知所措,大概也在期待什么神赐的奇迹吧等。我觉得桂正和的漫画即使把所有台词拿掉,大家还是能看懂,一样能体会故事中那些细腻的情感,因为他笔下的那些人物全是活的,单靠表情都能当默片来放,甚至都超过了今天很多动画作品。很多网友说当时他创作《I’S》时找的是个女助理,后来我查了很久也没找到相关资料,他们的解释很有意思,说一大老爷们怎么可能对女人这么了解呢?肯定有个女助理在帮他分析,要不就是个女顾问在给他亲身示范,哈哈。

我觉得桂正和是个很能活在当下的人,这跟其他很多漫画家不太一样,而且漫画本身就是个特别熬时间的活儿,大家都是出道多年,拼命地画,最后好不容易混出头,赶紧趁热打铁把自己塑造成这个领域的大师和精英,要么干脆开一学习班传技布道,不光是漫画,貌似很多行业都是这种套路。但他不是,他是这摸摸那玩玩,曾经还跟他的偶像酒井法子一起录过歌,现在貌似又跑去做动画演电视剧去了。他出道时也是误打误撞,说赚点稿费换HI-FI设备,一直倒腾了好多年,直到九十年代初突然像开了窍,认真坐定后一口气扎进去,才搞出了《电影少女》。然后马上迎来他的巅峰期,陆续创作出了《D.N.A2》和《I’S》这样的经典。

之后又画了几年,出了几部作品,到《M》就有点夸张了啊,少了之前的青涩,但也没办法,大家都是成年人,想象力受阻,就编不出好剧本,精神不够,只能肉体来凑,可能后来他看到自己画的东西,都觉得违背了初心,事业转入低谷。于是他果断选择跨界,进入动画行业,说既然故事编不出来,那就做做人设呗,反正画功还在,有口饭吃。其实我很佩服这样的人,也可以说是聪明,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强大,动力满满,尤其是搞创作的,但很多人意识不到这点,就会盲目硬拼,结果还是差强人意,非常痛苦。
虽然今天已经没有新作品,但不管怎么说,一提到桃李弱冠的那些琐碎,大家还是会记得桂正和,记得《电影少女》,直到多年以后,同学会上饮酒调侃还会提到这个名字,因为只有他的作品打的是擦边球,直接成了我们的启蒙老师,老师生日快乐。
文/品游师(微信公号:gamewhy2015,一个喜欢写作文的游戏玩家)